伊學義駐村扶貧3年多,讓村民實現了物質與精神雙脫貧
“只要我駐村一天,就要讓村民過上好日子”
本報記者 寧志
寒冬時節,靜臥在嘎呀河畔的吉林省汪清縣天橋嶺鎮天平村,遠山、近村、叢林、河流被白雪覆蓋,如同披上了一層白紗。12月13日傍晚時分,一個身穿羽絨服的中年男子像往常一樣在村道上散步,走著走著,就拐到了某戶村民家中。他就是延邊州稅務局派駐天平村第一書記伊學義。不過,他去村民家可不是單純地聊天,他的主要目的是和村民謀劃來年開春的種植計劃。
2017年7月,伊學義受命擔任天平村第一書記。這個小村子地處長白山腹地,既是個鎮中村,又是一個遠近出名的貧困村,房屋破舊,道路破損。村民大多數都是老年人,在87戶140名貧困人員中,96%是因病致貧。
為了做好駐村扶貧工作,伊學義來此之前做了很多準備,可是一到了這里,他還是有些傻眼:村民們對他滿懷“戒心”,擔心他空有名頭、流于形式,來當書記不過是“作秀”。為打破僵局,伊學義挨家挨戶走訪村民,與他們在田間地頭嘮家常,同吃、同住、同勞動,很快就贏得了村民們的信任。
“梁書平拖了五年的土地官司打贏了不說,他還住進了新房;要回了村民張立友被別人占去的土地;解決了貧困戶張風新的水田地被外村村民污染的糾紛;為仲兆勝的交通事故討回了公道……”翻開伊學義的扶貧工作日記,密密麻麻記錄著他的扶貧工作成果。
幾年來,在伊學義的引領帶動下,村里建立了黑木耳菌包廠、太陽能光伏、榨油廠、農機合作社扶貧產業項目,提供就業崗位70個,年實現紅利52.33萬元。伊學義還積極協調資金500多萬元用于亮化、美化環境以及建設村中的道路、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。
為了讓老病殘等無勞動能力的特殊貧困群眾增加收入,伊學義挨家挨戶介紹“扶貧雞”項目,免費為貧困戶發放雞雛。雞長大后,他每天凌晨4點就起床,扛著編織袋往城里送雞,使40多戶貧困群眾年均增收入2000多元。村民李兆滿養雞賺了6000多元錢,他高興地說:“我這么大歲數,第一次這么痛快地掙到這一大摞錢?!?/p>
伊學義在村里還成立了電教培訓中心,為百姓辦夜校傳授知識,抓好貧困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。2019年,全村87戶140人全部脫貧,2020年村里家庭人均收入截至目前已經達到1.3萬多元、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40萬元。
收入高了,日子好了,伊學義不忘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。幾年來,他籌措了30萬元在村里建立了村民養老大院,還籌措14萬多元組建了村民樂隊、軍鼓隊、舞蹈隊和老年合唱團,進行文藝演出,舉辦傳統文化學習班,讓村民實現了物質與精神雙脫貧。
他還用電腦編寫了“一鍵輸出”建檔立卡報表數據系統,能自動統計貧困戶的收入數據,使每個貧困戶家庭的收入不再是一筆糊涂賬。
“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: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,他不致因虛度年華而悔恨,也不致因碌碌無為而羞愧?!币翆W義把這句話當成自己的座右銘,他說,“只要我駐村一天,就要讓村民過上好日子,讓他們看到稅務人的風采,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?!?/p>
信息公告